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30日

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

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最早的教学设计是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中发展而来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不同的定义,当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正是在一般的教学设计发展了几十年之后,在出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后,为了追求信息技术学科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的,是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自然应用。当然,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其教学设计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教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了信息技术及信息素养等概念;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教学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彭绍东教授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有着详细的比较(P21)。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在中小学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被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络为主,多在专用的计算机教室进行。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促进思维。

课程教材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

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允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及因特网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倡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领域,建构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指导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相比较,建构主义理论更具有科学的特征。我国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对两者作了比较(P22)。]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我国学者提出了相关的要点:

1、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2、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点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使学生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活动。

4、注意应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设计有具体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

5、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可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过大的实际困难,满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的学习交流。

6、重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进行评价。

7、设计内容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以教学单元或模块进行设计。

当然,所谓一般原则、是适合大多数情况的原则就,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及实际场合还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

(二)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分析教学内容

首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设计开发。所以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要、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而且这样的分析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等都是建立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在分析了学习者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基础技能等多方面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并且在随后的教学策略设计中重点对这些重点、难点的教学进行设计。

4、教师分析

完成了对“学”的相关要素的分析之后,还需要考查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是传播者,传播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多个因素影响着传播的最终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回过头重新考查教师自身的因素,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应不断为自己充电。

5、教学策略的分析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合。它不仅包含了教学方法,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具体到实际教学,它包括:教学场地的选择,比如是在普通教室上课还是在网络教室上课;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比如是自主学习还是分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媒体的选择,比如是选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广播教学,还是用大屏幕液晶投影展示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比如主要由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合作探究等;还包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干扰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等。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

6、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不仅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习资源的评价,以及对整个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以及对实际教学的检验,有助于发现问题,为之后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概述

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该说《指导纲要》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指名了“学习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总方向。至于如何把它与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活动联系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是对想要得到的学习结果的总括性的表述,说明学习者通过某课程(或单元)的学习以后,最终应培养的态度与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课程层次和单元称此等。

1、教学目标分类: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可分为

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知识信息的获得不仅仅是认知类的学习结果,其中渗透着情感、态度、意向、师生关系等成分。例如,学生上机实验时,既要懂得上机操作的动作要领,又要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知识,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学习态度,这就涉及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学习。

2、单元教学目标的编写

认知领域;知道、理解、掌握、运用

动作技能领域;学会和熟练操作

情感领域;顺从、认同、内化,为情感领域编写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非常困难,通常只能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间接推断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即把学生的言行看成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

下面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中认识多媒体一章为例,制定出各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从身边的媒体开始,对媒体的概念、种类和作用作一个简单客观的了解,并对多媒体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理性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媒体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与存储、数据冗余和压缩的原理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根据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生的接受水平,可以制定出本章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领域:

第一单元

(1)       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多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单元

(1)       学习各种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的一般认识。

(2)       初步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程

动作技能领域:

第一单元

(1)       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第二单元

(1)       能从实践中归纳多媒体的含义和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2)       能理解媒体信息数字化表示的方式及数字化的原理,能合理选择媒体信息数字化表示的形式。

(3)       能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情感领域

第一单元

(1)       体验多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

(1)       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宏观地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建立信息技术的科学发展观

四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一)教学策略的特点

1、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2、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3、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形。

4、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只是空中楼阁。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种类

1、主导式教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

优点:

(1)       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机增删、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

(2)       教学校率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较多的教学信息;

(3)       对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1)       学生自身智力投入相对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2)       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被动,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学式教学策略

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并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优点:

(1)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2)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1)       往往可能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估量出入太大,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花费太多的时间。

(2)       学习的成功与否太多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对差生的学习不利。]

(三)、教学策略的载体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1、常用教学活动程序有:

传递——接受(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它在教学实践中经久不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但学生在此教学活动中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

引导——发现(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此困难得欲望,然后主动去思考面临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产生假设,独立运用各种思维操作验证假设正确与否,得到正确结论。此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学生需有一定的先前经验储备,即我们常说的“基础”要好。

示范——模仿(定向——随从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这种教学活动历史久远,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程序之一,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定向”阶段要向学生演示学生要掌握的行为技能的具体动作及操作原理,在“随从性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分解,学生作模仿练习,在“自主性练习”阶段,学习者反复练习,使技能达到熟练。在“迁移”阶段,学生利用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活动程序是我们现在应用较广泛的。
    情境——陶冶(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场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也可实物演示,用音乐来渲染,来激励学生的情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加入活动,使学习潜移默化地进行,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总结中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达到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目的。

     2、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把它分类,是为了使各类教学目标都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其得以实现,而不至于某些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被忽视)

与认知目标有关的: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等。

与情感领域有关的学习:强化法、情境教育法等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选择和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运用于相应得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常用形式有:集体授课式、小组学习式、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从确定教学目标时已经开始,并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可以说,没有评价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就会缺少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真正完美。所以,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设计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合改进教学工作。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

(二)教育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的选择受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较大。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1、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相应的评价目的。这种评价比较容易进行,一小节、一章、一单元或整学期的教学设计都可以进行。有利于自我反馈,并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整,还能增强教师的评价能力。比如我们的教学反思就属于自我评价。
  2、他人评价:教师同行和教学专家、学校领导、教研人员、同行等对教师教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组内同行的评课议课。

   评课的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对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了解相关的理论;课堂的观察:观察师生活动;课后的分析交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评教学思想。

                  1、关注生命发展,注重个性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变“讲学式”为“学导式”,转变为教材内容、正确答案、教案设计而教;为听课老师、为完成任务而教的旧观念,变成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教的新观念。正确理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

                  2、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是否落倒实处。

                  二、评教学效果。

                  3、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基础性练习的落实与效果。

                  4、学生的旧问题是否解决,新问题的讨论是否充分。各层次学生是否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学生在学到识知的同时,是否也学会交际、交流。

                  三、评教学内容。

                  6、是否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处理了教材与学习辅助材料。

                  7、是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确立学习进度。

                  四、评问题设计。

                  8、是否做好预先设计、设想,做到少而精,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9、内容是否联系生活,有益于激情、激趣。

                  五、评学生表现。

                  10、质疑问难是否勇跃,从数量到质量有没有逐步地发展。

                  11、板演、表演、回答、小老师培养方面是否充分,是否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12、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没有体现,在时间上有没有得到保证,参与形式是否多样。

                  六、评教学准备。

                  13、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施,用得不好是浪费,有而不用是更大的浪费。

                  14、有没有根据需要自制教具。

                 15、在时间与难度上合乎情理,不温不火。

                  七、评教学氛围。

                  宽松、和协、民主和进取。

                  八、评教学方法。

                  16、善于求异提问,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17、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不得法,就看学生能不能学到法。

                  18、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面向中间,照顾两头。

                  19、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九、评教师表现。

                  20、语言规范、正确,富有情趣性、严密性。体现融洽的师生关系。

                  21、体态自然,表情合理、变化适度。

                  22、板书规范、突出重点、记录要点,位置安排科学。

                  十、评课堂结构

                  1、课堂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灵活性。

                  2、课堂组织形式是否进一步走向开放,由室内向室外、校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