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5日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教学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王昨天在水果批发市场买了4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花了14元,小陈也与同样的价格买了4千克苹果和3克梨共花了12元,梨每千克多少千克?比一比看谁求得最快。同学们积极思考探索很快得出答案。教师让解答最快的起来说出解答思路,抵消掉相同的部分,小王比小陈多买了1千克梨,多花了2元,所以每千克梨的售价为2元。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在引入负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记分,结果出现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由学生的疑问来引出问题,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伊始,我利用几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将学生带入了探索之门。“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几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请你们边看边想它们的名字。”简单两句话,学生们兴致盎然,将所有情感都集中到了动画片中,争先恐后地要说它们的名字。在这种情境中,数学知识的溶入就显得十分轻松与自然。“请你从中只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老师想知道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你有什么好办法?”片刻思索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扬起,纷纷争着来数一数。将学生置于主体,将讲台让给学生来展示才华,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我请一位同学来数,站在讲台上的他焉然一位小老师。“喜欢《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蜡笔小新》这部动画片的同学请举手。”“喜欢《数码宝贝》的……”谁知话没问完,几十只小手立刻举了起来。他立刻数起来,数了几个便笑着告诉我“数乱了”。我皱了一下眉头,若有所思地望着他:“噢,人太多了!”他看着我,立刻有所感悟,问大家:“剩下的同学都喜欢《数码宝贝》这部动画片吗?”“是!”“好,咱们班一共53人,减去喜欢那两部共21人,剩下的是32人,也就是喜欢《数码宝贝》这部动画片的有32人。没等我评论,下面同学一声早已肯定了他。就是一个的过程,很简单,但学生却能从中有所感悟,这便是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人数,从中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了很多,我便顺势将数据的概念揭示了出来,学生们因前有所悟,对数据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培养了数感,利于学生认识收集数据的过程和对统计的理解。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同学们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不但学生们探索出了问题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

四.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项拓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新课教学时,我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情境来引入,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立竿见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相反,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创设想象情境,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数学的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地,而创设情境只是一个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从教二十年来,我深切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样更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施福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