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5日

长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所信奉的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或已经受到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挑战。“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的施教程序,越来越明显暴露出它的弊端。其表现最突出的是“以教代学陈腐的教学思想和“注入式”“满堂灌”落后的教学方法。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很大程度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发展构成严重的障碍,“高分低能”也是在这各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与当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相差甚远。知识经济已经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要求建立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要把教学生知识转向到教学生方法上来,把教学生“学会”转向到教学生“会学”上来。因此,知识学习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强调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结果;应当重视和强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探求知识和个性品格,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与重复;要注重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并逐步走向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探究法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压抑学

生主动精神的这一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努力把传统教学方法中那种单纯的“授受关系”变为“教师引导与学生发现”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以达到获得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引导”,是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并制定出与问题的各方面有紧密联系的研究方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向预定的目标探究前进,“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独立思维活动,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逐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所发现的知识,从而进入新知识领域。

笔者在讲授初中三年级物理“压强”这一节书时,采用了“引导探究法”。不是直截了当地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设计情景、引入探究目标。

    新课引入

    “压强概念”的引入,对学生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学生已上有能力的知识基础上,可以先介绍“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对于“压力”是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这时可以在概念引入前,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沙地里留下清晰的骆驼的蹄子印,随后放一段在沙地里艰难行走的是马队。同时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无论图片、文字、实物都可以的。由于学生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通过对两幅投影,可以丰富学生关于压强的感性认识,并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通过对“作用效果的对比,突出主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致,为教学的深入打开了大门,设计这一情景,不仅很顺利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确了“压力”与“压强”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到“压强”是“压力”由力的作用效果而来的,最后引导学生由“压力F”的作用效果应由物理量“压强P”来体现。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有利于难点的分散。

    二、利用图形直观猜测,提高探究问题。

学生由新课的引入中所放的投影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知欲望,又适时地提出了探究目标。同时学生很快地想到了控制变量法,在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正强烈时,让他们自己亲手实验,用事先准备好的面粉盒,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在能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在课余时间多去设计一些小实验,提高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在实验后让学生拿起身边的铅笔,分别用两个指头抵住笔头和笔尾,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再大小不同的力,把笔尾抵住手指头,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

三、把握探方向,总结探究成果。

由于有了课前“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问作为思维铺垫和前面“密度定义”的学习作为知识铺垫,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结合自己的亲手实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大小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类比于前面“密度的定义”,这也是引导他们以后在新问题探究中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压强的公式P=F/S,介绍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在此过程中也是可以通过投影简单介绍物理学家“帕斯卡”,这样直观地呈现,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

学习意志,调动他们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致。在此基础上呈现课本的例题,目的在于应用压强公式P=F/S,让学习自己先做,从中发现问题:压力F应是垂直于受力面积上的力,受力面积s应是发生压力作用效果的面积。同时应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明确在此例题中它们不是“平衡力”,只是大小上的等量关系,熟悉在计算过程中的单位运算。同时,让学生从量的方面再次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这时让他们运用公式P=F/S来比较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中“骆驼”与“马”的压强大小,知道“沙漠之舟"的来由。

    在公式P=F/S的基础上,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并列举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改变压强的主要方法,学会定性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学生观察、猜测、推导、归纳整理形成了“压强”的重要理论。整个探究活动都是在学生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主动进行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始终保持最佳学生状态,脸上流露出自豪感和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引导探究法”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老套路。由于“引导探究法”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经常导致的学生“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引导探究法”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地位,较理想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机地融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扩大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能较深刻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正可谓“教之以渔”,使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