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29日
参评类别: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整合好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深入化学课程改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化学课程   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现代化中广大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为题,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 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注的重点是将静态的课程知识内化为学习者个体的经验,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程之中,重点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层面,而不是媒介工具层面;强调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技术”,对信息进行输入、交流、加工以及输出,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信息加工和知识构建等认知工具的作用;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和再应用,从而培养学习者独立地分析、加工和批判性应用信息的能力,把知识内化。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我在课前两分钟,播放有关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史的一段视频,配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探索过程,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积极的情感是一节好的主体性课堂的开始。
再如,过去试卷讲评或习题讲评课,总发觉学生只关心试卷上的分数,对于做错的题目,为什么出错,从不加于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呢?实践中我尝试使用了以下做法,用数码照相机拍下学生试卷中答题较好的内容,作错的内容(如下图),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幻灯片,试题讲评时有的放矢的播放给学生们,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和警示作用。
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使化学微观理论知识由抽象化变为形象直观化。
在初中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像《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懂,是整个初三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无法形成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讲解来完成,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还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如设计flash动画模拟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教学,让学生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得直观,抽象变得生动;再如学习《分子和原子》中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就把水分子的分解和氧化汞分子的分解制成了卡通画,形象的展示了分子分解成原子并结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展示动画以后,就很快有学生举手复述这一本来深不可测的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了,随后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分子原子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化学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知识变“抽象化””为“形象直观化”,易于学生掌握。因此,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类型、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保护水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护水意识。可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水污染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会了解到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水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目前的几种主要的危机人类的水污染问题以及水污染现状,从而使学生对水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爱护水珍惜水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探究学习工具,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工具以多媒体、超文本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资源与情境,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究、发现,有助于丰富情感经验的获取、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顺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让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协作,对学习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相互启发,分散控制,并借助于清晰的表述和深刻的反思,培养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化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化学课程进行了整合。
课的引入: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纷纷进行猜测。
教师追问:会是那种猜测正确,咱们进行试验探究。
学生:根据分组实验的要求、注意事项进行了分组实验。
第一小组:探究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二小组:白磷在敞开的锥形瓶内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三小组: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内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四小组: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敞开的锥形瓶内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五小组: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密闭的锥形瓶内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巡视、指导,并用数码照相机拍下学生实验中稍纵即逝的现象,录像相同实验在不同条件下的现象、拍下学生们投入实验、讨论的画面。接着我随即将数码照相机的内容连入电脑,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所作的实验画面一幅一幅的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超集中,接着学生依托画面资料交流自己实验成果,最终形成统一共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很顺利地得到突破。
课后全科组的老师都深深地体会到,巧妙的应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能起到化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为永恒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想像的。
总之,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费金忠
[3] 《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
[4] 李子运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2001第5期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
[6] 章剑卫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