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初探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06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具有承传性,连读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和审美追求。

      然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許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來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來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是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其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人文知识的获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长期的熏陶,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老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亦有所表现,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等。如传统的人生观、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传统、传统价值观。

     (一)、传统的人生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中国社会传统人生观的反映。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人生观,超越了生死,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渗透着作者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的人生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力量。

     (二)、传统美德。《论语》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如:“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章讲的是古代道德文化,告诉人要有羞善之心,才能舍生取义等。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就能潜移默化地深入他们的心中。

     (三)、爱国主义传统。从屈原:《离骚》、《九章》到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可以体现。

     (四)、传统价值观,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往往与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功名与报效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成就个人的价值。实现功与名的双收,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把个人功名与复国大业相连。词的上片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作者的人生观,那么他要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在什么地方呢?下片继续说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非常明显,作者认为一旦完成这一任务,则功名双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又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则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自己的心愿;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从这首诗可以读出当时的文人是以能否步入仕途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从中可以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心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引导学生阅读古籍,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力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篇幅有限入选的作品的面窄量少,式样单一,许多代表作却未能入选,所以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传承的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古籍。代表着民族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庸》、《大学》等应成为每个学生常备必读之书。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的人。如《论语》中的为人、治学、交友等道理,如《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如当今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来源于传统文化。这只有在诵读中才能领会其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走向生活,而传统节日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选择适当的内容及活动形式,是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要通过让学生用眼、用耳、用心、动手、动口、动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立体化地投入到对端午民俗的体验中来。使学生在真切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了解到端午节的内涵远远不止吃粽子、赛龙舟那么简单。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又如冼夫人文化节,即军坡节。祭拜冼夫人的活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为有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祭拜冼太夫人的活动日渐丰富多彩,在海南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风景。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参加冼夫人文化节,并查阅相关史料。从而了解冼夫人是历史上妇女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她对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为维护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使岭南人民免于战乱和生灵涂炭做出了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