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交流研讨共享中语盛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换届会议暨2019年语文新时代学术研讨会纪实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1日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十月的我们,满怀热情,共享一场语文的盛宴!

   

   

 

开幕篇18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换届会议暨2019年语文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和一线教师们欢聚一堂,共享盛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顾之川老师为我们致开幕词。顾之川老师在开幕词中谈到,中语会要做到"守初心,服务教师,植根语文实践结硕果",而我们教师要做到"担使命,研究学术,引领教育改革立潮头"。

 

  在中语会成立40周年大会之际,现场播放的回顾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感和使命感。纪录片中刘国正、魏书生、钱梦龙等著名语文教育家和改革家深深的回忆,包含着时代感,更展示了新一代语文人的风貌,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新一代语文人的责任重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老师为我们作"第十届理事会基本工作思路"的报告。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师业务提升等问题讲了自己的意见。

 

感悟温先生的一席话如一缕春风唤醒了我们身为一个语文老师的陈旧思想,如一道航线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一轮红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观摩篇18日下午,来自深圳的赵查老师和来自上海的姚婧媛老师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两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社戏》和《安塞腰鼓》。两位老师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阅读修养,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独特体验,步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由读一篇课文扩展到读一部著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精彩的点评之后,西安铁一中的广欣老师和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张媛老师分别为我们做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设计和八下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展示。广欣老师通过剧本创作的形式指导学生在演绎中消化和理解文中内容,这样的阅读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感悟“时光正好,岁月正美,整本书阅读正当时,让读书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读书”回归读书的本来之义,让学生们多读些书,语文教育才更有语文气象,教育才更像教育,学生才更像读书人。

研讨篇19日上午,我们分别聆听了李卫东、靳彤、施仲谋、冯善亮、贾玲五位专家关于"初中新课程、新教材分享"的主题讲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组成员李卫东老师,就新教材中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和大单元设计的逻辑讲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并针对性的列举了典型课例。如何在原来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如何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全面落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将是我们所有参训教师、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目下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认真思考和必须落实的关健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靳彤教授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整体设计》的主题讲座,从面到点为我们介绍了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设计方法。她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堂化该教什么?三是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整体设计与开发。靳教授特地从整体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整本书阅读中的阅读方法。靳教授的讲座条理清晰、理论性强,从战略至高点为整本书阅读找到了理论支撑,给在座的我们很大启发。

 

  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施仲谋教授与我们分享IB教育的全新理念,让我们大开眼界。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冯善亮教授在《名著导读:学教评如何一体化》中谈到,我们作为教师,让学生读经典名著,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又一本的具体作品,更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经典名著的研究者,其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经典阅读历程中满足其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来自西安教科所的贾玲老师,她的讲座题目是《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一统编教材写作教学谈》。且听她娓娓道来: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定位。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二、新课程对写作的总要求。写作需要借助阅读来丰富我们的思想,新课程重视写作能力的考查,重视思想境界和健康情感的考查。三、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写作教学应注重培植孩子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四、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作文与做人。将写作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写作要多抒发自己的美好情怀。贾玲老师最后问到:什么是写作?她用一位中学生的小诗来回答:“希望你变成水,我好变成鱼,无论我怎样游弋,都可以自由地嬉戏。或者我变成风,你变成一朵蒲公英,天很辽阔、很晴朗,我们自由地飞行。或者我们都变成水,或者我们变成风,永远不分你和我,让生命温暖着生命。”写作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美好,让我们温暖着彼此。

 

闭幕篇19日下午,我们在期待已久的曹文轩老师的《如何讲解文学课》的专题讲座中,迎来了此次会议的闭幕式。曹文轩老师说到: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书的文学作品,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在讲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记住一个词——“鉴赏”。讲文学课,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篇章结构和语汇系统上,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鉴赏审美。文学作品的画面感,修辞,文体等,都给于我们解读的更大空间,要寻找新颖的更为有效的切入文本的视角。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着"新时代语文”,聚焦于当下的热点话题“大单元教学设计”和“整本书阅读教学”。我再次重温温儒敏先生的讲话,感悟良多。

感悟一、如何使用新教材使用新教材不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要新到哪里,同时还明白了新教材是依据新课标编写,我们要把新课标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和创新。
二、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样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便靠拢。备课时要考虑如何给学生在某种情境下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学习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不要说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究,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管多讲少讲都要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备课 时应当关注课标,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
在这一环节,我受启发最大,因为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新的概念。以前我只是听说过,但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做。但今天我从温主编的讲话中找到了答案。“整本书阅读”是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时我还明白了“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又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的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书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偏重于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也没有必要去布置很多的活动和任务,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所以说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去除浮躁,老师的要求不宜太高,要重在目标的管理,不要太多的过程管理。
四、关于群文教学
对于群文教学的含义在这里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教材“课”构成原则上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篇课文或者是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前一篇一课,现在更多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同时教学方式也会变化,不在一课一教,而是一组一组的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请问教学应该有精读和略读之分,老师更要在精读时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
最后是结合老师读书的问题来谈的,新教材老师必须跟上去读书,要当读书的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有“三新”,“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对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成为一个硬指标。总编教材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了读书的分量,老师也要跟上这个“量”,跟上这个“节奏”。要把初中中所必读的12部名著,还有推荐的一些选择性阅读的24部要有序的去读完。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调教师的学养,人格素养就格外的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

   

 

  顾彼往昔兮,行路已长;瞻夫前路兮,朝旭正光。 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