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中闪光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7日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 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创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着老师“转” 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走进西藏》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西藏数据的作业,我和学生共同收集。我们从了解西藏入手,有的同学拿来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图片数据给大家看,讲解布达拉宫红宫和白宫的不同含意,讲解了有关藏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同学拿来《雪域光芒》《青藏高原》的音乐视频供大家欣赏,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还有的拿来哈达、酒杯、装饰物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亲身体验敬献哈达的感受,我们还共同欣赏了有关的视频资料等等。之后,我为学生表演藏族的《踢踏舞》,在舞蹈跳完之际,热情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跑到我面前,为我敬献哈达,教室里掌声四起,学生的热情高涨,于是我们载歌载舞地唱起了《在北京的金山上》。通过本课使我感悟到:让学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也是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这种师生互动,共同收集数据、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每一位信息员在给同学讲解自己收集的资料时,都像小老师一样认真,学生通过参与查阅数据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方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交互式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改变教学观念, 面向学生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新,应该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律动、欣赏、创作等丰富多采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春晓》时,可以运用简单的材料模拟自然界的声响与运用音乐材料编创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情境。教师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塑料袋、空矿泉水瓶、米、细沙、水、杯子、彩纸、剪刀……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些物品作为声源,教室响起了鸟鸣、风声、雨声、小溪流水等声音。学生揉搓塑料、纸,吹矿泉水瓶口表现风;用沙或米放进矿泉水瓶晃动来表现雨;有的学生有所创新,运用自己穿的防雨绸衣服揉搓发出“沙沙”表示雨声;还有的学生把彩纸剪开做成花瓣和小草妆点春天,创设了一幅美丽的春景。有的小组用物品做声源,有的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有的小组用鼓表现春雷,用纱巾、花环扮演春姑娘,有的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等等。像这样的表演方式就是学生通过思考创造出来的,是即兴的、真实的,也具有新意。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捕捉、发现学生的即兴创作成果,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把这些闪光的成果积累起来,这是培养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素材。

三、改变传统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今天,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这些都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那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技能,“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作为一个学科,音乐的某些规律性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学生自己再创造。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

      再如《非洲的灵感》一课中,为了使学生了解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舞蹈风格,教师给每一小组的学生空间和乐器:鼓,让学生自由的创编节奏,并开展一系列的形体活动,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有的小组学生是打鼓进行节奏律动,有的小组学生是进行非洲土著舞蹈的模仿和创编,还有的学生进行的活动是非洲人民音乐生活场景的模拟。这些学生课堂形体活动的设计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踢踏舞、爵士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灵活机动的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及时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快捷方式。

      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山水画: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结合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中闪光。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