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5日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摘要]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理念的彰显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而教学设计的优劣则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效。那么,新形式下,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把握呢?本文试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个人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  学生实际  教师特点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那么,面对一群灵性的天使,怎样才能上历史课堂更好地散发出艺术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宏观把控,微观设置,最大限度地搞好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正如造大厦先要设计模型和图纸一样,上好一堂课则需要一个好的设计与构思。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方案时,对每一个小环节无一不是反复推敲,冥思苦想,以求成竹在胸。心中有青山绿水,笔下才会山清水秀。心中有了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那么到底什么样是教学设计呢?它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教学进程中的各个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媒体因素等)预先筹划,精心构造,创设教学情境,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原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下面,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个人体会。

一、转换更新教学理念

纲举才能目张,居高才能临下。要抓好教学设计,历史教师必须占领课堂制高点,即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强调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解决来求得全面发展;强调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主张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作用;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主张知识的融会与更新;强调教育的平等化、人本化、主张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

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的束缚,改变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明确“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建立现代课程观。我们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应该朝着师生互学、有机融合、共求发展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自觉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及评价者的角色,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催生先进的教学行为。

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当前,信息资源纷繁芜杂。对此,历史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沦为"沦为资料的奴隶""教材的奴隶",而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需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资源优化整合以提高课堂实效。对此,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实现教科书内部教学资源的相互配合。初中历史教材在可读性、科学性等方面有的了很大改观,但出于需要,教师需对教材做大胆"整容"。根据课堂探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把分散在不同章节或同一章节不同子目的相近或彼此关联的不同知识点适当增删,按照一定逻辑性排列组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逻辑性及核心性。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我把民族资本主义比作一个年轻人,引导学生为这个“年轻人”填写履历表,并对其未来人生进行展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节,我设计为国共合作的确良条件、方针及表现(包括政治合作、军事合作)三部分,课堂探究中突出(内涵、形成、意义)、应用(港澳、台湾)和展望(祖国统一)三大板块,突出“内涵”和“展望”。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历史课的弹性魅力,以给人以新颖、清晰的感觉,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实现科书以外教学资源的课内整合。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打破进空限制,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了解时政动态,还要树立大文科观念,加强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交叉和渗透,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最终实现学习的融会贯通。如设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可结合2005年亚非峰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探究情境,实现对万隆会议的把握和拓展。在余光中淡淡的《乡愁》中走进《海峡两岸的交往》。运用漫画《肥猪赛大象》、音乐《南泥湾》等作品创设新思维情境,“以图夺人”,“以声夺人”,以趣引思,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教科书内外教学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整合。“所谓多样整合,即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各种媒介因素的优势(如图书馆、校史长廊、社区资源等)尤其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立足学生实际

例如:所教四个班中,初一(五)班的学生活跃而略带浮躁,(三)班则稳重而稍显沉闷。班风学风迥然不同,教学设计自然要因班而异。讲解初中历史第七册下册第三课《贞观之治》中,教材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介绍很少,我在(五)班课堂中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把武则天的生平进行了讲解,在讲解后我就设了很多道问题供班里学生讨论,结果全班同学积极而热烈。而在(三)班我简单讲解之后就留了一道探究性的作业,《你眼中的武则天》,让(三)班的学生写一篇小的论文,这个作业布置后,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有关的文章,居然从武则天治理国家,作为母亲,作为女人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作了分析。当我看了学生的作业后,很受感动。

当然,立足全班的同时,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如男生李某曾获校园十佳歌手称号。该班学习《北伐战争》一课时恰逢下午第一节学生睡意绵绵时时刻。上课伊始,我便请该同学们伴着《两只老虎》的曲调带领全班同学唱起了《国民革命歌》、熟悉轻快的旋律一下子把大家带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同学们昏昏欲睡的表情也一扫而光。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多少总会犯马虎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妨布置几处“陷阱”。比如,关于“新中国成立”一段内容教师须先特意强调“1949年,政协会议选举了周恩来同志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一句话,然后保持沉默,待学生回味来大嚷着“老师,错了!错了!”的时候,可鼓励班里的“马虎大王”代表大家进行纠错。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擦亮学生的“火眼金睛”,提高其质疑能力。

四、结合教师特点

晏子有言:“橘子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切忌生搬硬套他人模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的风格也因人而异,有的幽默风趣,亲和力强,有的擅长宏观指导,传授方法,有的善于巧设情境,诱思导悟------ 

所以说,教师要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

我曾听过一位老教授讲授“文革”十年的历史。他非常善于结合“文革”亲身体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在唏嘘感叹中走近那段动乱岁月。而我既无此特殊经历,又不具备语言优势,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先利用几段跟文革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比如,“文革”时候人们到小店买东西时要这样说的:“要斗私批修,打酱油。”营业员回答:“为人民服务,买多少?”等,学生听后都会哄堂大笑。等学生笑后,我就这样设问:“为什么那个年代人民这么疯狂呢,‘文革’是怎样发生的?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由此导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学习;随后逐步引出有梯度感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资料(文字、图片),交流看法,在质疑的过程中释疑解惑;最后,可开设BBS论坛,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同样,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可把“话筒”给学生鼓励其谈谈家乡抗日英雄事迹或讲讲影视文学中的抗日形象,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为学生搭建了参与课堂、关注历史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精心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进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活见长。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勤于探索,善于反思,敢于创新,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历史课堂必定能折射出更加非凡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姚锦祥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袁振国著:  《教学新理念》                        教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宁一、庞永三著:《中国人惹谁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